查看原文
其他

HITAD活动|总院创作中心分享交流会演讲摘要

HITAD 哈工大设计HITAD
2024-09-07

2020年1月16日,第一届总院创作中心分享交流会在我院508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交流会以“ON 在路上”为主题,5位来自总院创作中心的主创建筑师与院内同仁分享了各自参与创作的重点项目,以及在工作中收获的思考与感悟。






演 讲 摘 要

(按发言顺序排序)


01

不平凡的平凡设计


主讲人:张岩|总院创作中心副主任

张岩以“不平凡的平凡设计”为题,分享了中俄产业园展示中心、郑州市民活动中心、二里头夏朝遗址博物馆、二二工程四个设计项目,以此阐释7年来自己对于“平凡设计”的探索过程与理解感悟,以及对“平凡设计”的认知转变。

从最初开始实践时对设计认识浅显的初学者,到经验积累后对“平凡设计”有所体悟的践行者,张岩由四个项目设计思维的转变入手,阐述了他对于实践过程中平凡与不平凡的理解——以平凡设计实现非凡意境。张岩在分享中着重介绍了“二二工程”项目,该项目在特殊环境、特殊功能、特殊建筑形制等诸多限制下,从建筑语汇提炼、空间序列塑造、群落布局组织、山水环境交融入手,力求实现对设计要求与在地环境的适宜回应。平凡设计,正是对在场环境的真实回应与适度表达,是建筑在特定时空节点对其周遭条件、要求的合理解答。

报告最后将“平凡设计”凝练为3个方面——功能理性打造合理空间、以平凡形态塑造不凡意境、以适度表达创造得体设计。建筑设计无需建筑造型的炫弄与空间逻辑的繁复,而是需要设计者对建筑进行适宜、适度、适应的处理,以达到建筑与环境的相得益彰。


02

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方案设计


主讲人:胡晓婷|总院创作中心主创建筑师

胡晓婷介绍了广东美术馆、非物质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方案投标设计,方案探索了在复杂的城市化扩张过程中,建筑应该怎样平衡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该项目方案打造了一个“扎根环境、服务城市、适度克制、亲切平民”的文化建筑组群,创造出一处连接城市与自然的过渡空间。方案以化整为散的建筑体量、“两轴一心”的规划布局,连接了周边城市与滨江景观,形成视觉与步行通廊,重点解决了“延续景观脉络、优化区域交通、整合复杂功能、提升空间活力”等关键问题。

方案以“珠水涌云浪 翰墨卷诗章”为主题,打造出饱含文化性与标志性的滨江界面。建筑表皮在此被赋予了云的轻盈柔软,如同宣纸一般卷曲的立面沿珠江铺陈开来,重现白云山层峦叠嶂的壮丽之景。


03

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


主讲人:王雪松|总院创作中心主创建筑师

王雪松由一页封面的故事引出了今天的分享,第一部分讲述了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方案的创作过程。设计师从设计条件出发——呼伦贝尔公共建筑区的一座3万平方米历史博物馆,解决了该方案创作中的三个问题:如何回答呼伦贝尔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如何表达博物馆建筑类型的建筑属性;如何回应建筑的既定环境。我们以“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为创作目标,充分表达其民族性、现代性、功能性的形态特征,着力创造一座属于草原、属于呼伦贝尔、属于当下的现代文化建筑。

第二部分从上面的三个问题引申出对建筑创作过程中 “职业要求”、“社会责任”、“故事性”的思考。其中职业要求是基础中的基础,保证了建筑的60分;社会责任继续提升,做好了这点建筑可能就有了80分;故事性,决定了建筑能否脱颖而出,将建筑提升到90分。重点讲述了他对于建筑故事性表达的理解。他认为合理的故事性源于认知与共识,建筑师应该深入了解建筑创作的环境与背景,与建筑的受众、与大部分人达成思想上的共识。 


04

适度的建筑


主讲人:张黛妍|总院创作中心主创建筑师

张黛妍通过对其主创参与项目的介绍与分享,引出了她对于项目设计的两点思考:

1. 面对一个新项目的破题思考——“在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中取舍与权衡,选择最适度的解题方案”。

Q:项目所在城市的级别——是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是省会城市,还是普通城市,亦或是乡镇村落……

A:它影响了建筑要表达出多大的“势”。

Q:项目所在的区位环境——是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心,还是方兴未艾的城郊新区,或者是自然生态的旅游区域……

A:它决定了建筑的城市性强弱。

Q:要做的建筑类型——是会展建筑,是体育建筑,是办公建筑,或是交通建筑……

A:每个不同的建筑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类型特征,好的设计一定是功能与形式高度契合,其造型设计能够反映出其类型属性。

2. 面对一个中标项目的深化落实——恰当地回答了以上几个问题。

能够成就一个好的设计方案,而赋予这个好的方案长久生命力的,其实是最朴实无华的两个字——好用。想要做到这点,设计者需要走入实际,去了解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各自的特点,设身处地的感受每一个空间存在的意义,对功能进行细致入微的思考与推敲,对细节做出近乎吹毛求疵的挑剔,才能让设计真正拥有落地的根。


05

MAKE A DIFFERENCE


主讲人:王宇|总院创作中心主创建筑师

王宇以“创造不同”为题,就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项目从“初探”再到“颠覆”终到“回归”的三个阶段进行了介绍。在该项目中,设计团队力图打破舒适圈,在并不擅长的南方滨海环境中打造出一座具有地标性和人文关怀的领航建筑。

项目设计自始至终坚持着营造“建筑的场所感”的目标,希望能够在不同情境中用不同方式解决矛盾。在不断的探索和概念架构中,建筑师们认识到,建筑的形态变化并不能给建筑带来唯一性,同时建筑空间的叙事性很多时候是设计者主观方面的表述,并不具有普世性。经过一次次的沉淀,建筑应该追求的是最本真和最纯粹的初心。

设计团队对于一个项目的认知和理解,也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不断的升华与凝练。在快消品盛行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接纳海量的信息,无论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异构形体建筑的审美旨趣热潮,还是近些年来回潮的本土建筑热,我们身边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资源和讯息。作为青年建筑师,我们需要坚持的就是秉持内心,在沉浮的社会环境下坚守最初的建筑情怀。在不断积累中跳出舒适圈,尝试创造些许不同。建筑没有对错,我们不能保证我们的设计能感动每个人,但是我们最先要做的就是说服自己。






总 结 发 言

梅洪元院长在分享交流会最后进行了总结发言,表达了对我院青年建筑师这一年来所取得成绩的鼓励肯定,以及对之后工作的殷切嘱托。

(以下文字根据会场录音资料整理)

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在这里参加上一年度几个方案的创作分享,我相信大家都有着满满的收获。在过往的2019年,总院创作中心十几个人的团队共参与创作了38项重点工程,今天5位主创建筑师与大家分享了其中的部分方案。我想说的是,考量创作中心的标尺不是中标率,而是他们是否完成了在总院所应承载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工大设计团队在过往的十几年间一直处于国内勘察设计行业一流阵营中,有着国内一线的创作团队,但要持续保有在业内的领先地位,就需要不断发声、不断参与、不断拿出出色的方案设计。所以,总院创作中心所承载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在国内顶尖的舞台当中,留下我们的身影和声音,拥有属于我们的一席之地。由这一代青年建筑师所组成的总院创作中心正在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用这些优秀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这个主题,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

除此之外,我也对我们的一线建筑师充满了期望。我院是一支千人队伍,拥有技术人员800余位,其中建筑师310多人,除去总院创作中心这个十几人的队伍,还有近300人的一线建筑师。这300位一线建筑师无论是老一代还是大量的中青年建筑师,所承载的价值与意义与创作中心不同,他们的专业配置以及生产工作都是更加综合性的。如果说总院创作中心承载的是我们的影响力、保有我们的专业地位、致力于建筑作品的创作,那么我们这支300人的一线建筑师队伍承载的就是设计更大量的建筑产品,同时赋予它们最大的商业价值。

建筑是一个行业,要生存就需要创收,这是不可否认的。就像刚才王宇谈到的,建筑无关对错,这是一个行业因生存而要遵守的底线。我们常年在一线奋斗的300多位建筑师虽然肩负着责任,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够坚守我们的初心,保有最初的情怀。无论我们是主观选择还是客观被引领走进了建筑领域,都应该承认这是我们最正确的选择,并应该成为我们一生当中的挚爱,它定当不负你我。我希望我们的青年建筑师们,或是在总院创作中心,或是在分院生产岗位,尽管可能面对着不同的工作对象、不同的项目规模、不同的建筑类型,但都能带着一份激情与情怀,共同努力,可以在未来拿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令人津津乐道的优秀作品。

最后,为大家带来一句最近给我感触颇深的话,以为鞭策:在人生中,没有人会在乎你的落魄,也没有人在乎你的孤独,更没有人在乎你的低沉,但是所有人都会仰视你的辉煌。我们既然选择步入建筑学的大门,又有机会在国内一流的平台上掌握着近乎无限的创作机会,由衷地希望我院的300多位建筑师都能在专业上成就令人仰视的辉煌,也提前祝大家新春快乐!


文字供稿|总院创作中心

图片拍摄|视觉艺术研究所

微信编辑|品牌运营管理办公室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哈工大设计HITAD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